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一、学科简介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软件理论为基。芯咳砑开发过程和项目管理中的科学问题,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软件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工程素养。本学科发源于2002年6月开设的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前身是2005年获批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2010年获批的“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2018年获批了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现有软件工程安全理论与技术、智能交通与智能计算、现代数据工程与群智感知技术三个学科方向。拥有江西省示范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获批江西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天博官方网站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天博官方网站和平新技术研究院以及天博官方网站虚拟现实与交互技术研究院等多个科研平台,是服务省内外地方和领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基地和技术支撑平台。本学科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其中博导1名、教授6名、副教授16名。软件工程学科带头人肖美华教授是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也是天博官方网站“天佑优秀人才”,是形式化分析方法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二、定位与目标
软件工程学科入选2016年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江西省第三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天博官方网站建设发展总目标,根据天博官方网站学科设置要求,坚持先进性、适应性、开放性原则,在天博官方网站加大资金投入的前提下,积极拓宽科研内容和方向,全面提高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设施配套水平,优化功能;争取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及奖励项目,服务区域建设,积极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多项重大工程;并为相关行业和领域发展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及管理人才。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办学”的新航程中,本学科张开怀抱,广纳天下英才,共同向着“区域领先、国内有影响、交软融合”的目标奋勇迈进!
三、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学科本科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以“三个加强、二个接轨、一个结合”(加强基础、加强实践、加强外语教学;与企业接轨、与专业方向及应用背景专业接轨;产学研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开设软件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应用背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开设了“3+1”、“2+1+1”校企合作班。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系统掌握软件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用型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下设软件开发技术、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技术、移动应用开发、软件测试、网络工程等专业方向,开设了强化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微软班”、“传习班”和“杰普实验班”等校企合作班。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企业、科研机构及事业单位从事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部署、维护以及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
软件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立足本学科发展前沿,加强与相近和相关学科专业的相互渗透,培养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式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学科方向设置
软件工程学科现已形成软件工程安全理论与技术、智能交通与智能计算、现代数据工程与群智感知技术、虚拟现实与交互技术四个学科方向,并设有天博官方网站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智能优化与信息处理研究所、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以及软件工程实训中心、网络工程实验中心、软件测试实验中心,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性能优越的平台。
五、特色与优势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本学科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如下特色:
(1)科研成绩突飞猛进:近年来,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4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3项、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9项、江西省软科学计划2项、江西省社科项目4项、科技部项目1项、江西省发改委项目1项、江西省教育厅项目31项,近六年累计科研到账经费1034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0余篇;出版专著6部、教材20部;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192余项;并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及南昌市科技进步奖。
(2)彰显交通领域优势:立足天博官方网站构建“大交通”立体学科群的发展目标,围绕公路交通、轨道交通等天博官方网站特色传统领域,开展学科研究。
六、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经过近年的积累和发展已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南昌市科技进步奖和发明专利2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4项,近五年累计科研到账经费1034万余元;发表高水平论文250余篇,SCI、EI、ISTP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6部;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5项。已与多所国内外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学术联系与交流。